山河蒙尘
第一名
与当前研究不同,当前研究将《圣经》[译者注:希伯来文《塔纳赫》]视为权力斗争的见证,其模糊化并未成功,这种研究模仿福柯式思维。我们应该通过诗学思维从《圣经》中提取历史洞见,这种思维要赋予作者及其美学意图极大的信誉。我们需要问的问题是,独特的圣经美学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恰恰是在犹大和以色列[古代希伯来王国]。答案随之而来:这是偶像破坏性一神教的必然美学结果,在这种信仰中,对物质神明的崇拜和周围的民间宗教情感不得不被替换为围绕神言的文本工作,由此创造了伟大的文学,其中注入了最深切的民间宗教情感。因为伟大文学的背后是巨大的文化努力——而不是阴谋。
作者:申命记学派古典主义者
古典音乐源于德意志文化中强大的宗教情感,这种文化将澎湃的情感视为"崇高"(后来在浪漫主义中也是如此)。同样,《圣经》的古典文学和希腊古典艺术也是由宗教情感创造的,这种情感本质上会产生复杂性 (来源)
正如研究认为《列王纪》旨在将犹大和以色列及其传统统一为一种意识形态,《约书亚记》是最早将犹大和便雅悯[希伯来支派之一]及其传统统一起来的。《士师记》在其核心部分(不包括开头和结尾的补充)也是所有支派的统一和故事集合,其中恰恰犹大几乎缺席,有时甚至是负面的,这说明它本质上是北国(以色列)的统一之书,而《约书亚记》本质上是南国(犹大)的统一之书。因此,按照这种观点,这些书卷是作为融合的民族神话而创作的,这也是唯一能解释它们所包含的各种意识形态冲突和矛盾倾向的原因。

但这显然是个错误,因为其他民族在编写意识形态故事时并没有问题,他们可以通过抹去其他传统而避免复杂性。这是希伯来叙事者的风格问题,对他们来说,美的故事就是在人物塑造和认同感上的复杂故事,而不是他们未能创造出一维的意识形态故事。这就是学者们的傲慢。圣经叙事者的这种复杂性源于故事中神明本身缺乏复杂性(比如希腊诸神那样)作为矛盾心理和自然内容的代表——因为只有一位神,所以从文学角度来看,人类英雄及其与神的关系才是复杂的,代表着矛盾的心理内容。

申命记传统中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一神教中神的统一性必然导致耶路撒冷崇拜的统一性。我们的本能——拉比犹太教的本能——是相反的,因为这似乎是不合理的:恰恰因为只有一位神,所以可以在任何地方平等地崇拜祂。比如在任何犹太会堂。但顺序也可能相反:崇拜的统一先于神的统一,因为其目的是统一不同的传统和部落,而神的统一是第二阶段,是对此的极端化,被用作崇拜统一的理由,这样反对偶像崇拜就成了政治统一的斗争。然后我们也需要理解崇拜的统一如何产生对众多雕像和众多场所以及一般雕像的反对(因为它们倾向于增殖),以及如何在神的统一性和抽象性中找到对这一切的辩护。因为如果目标是一个独占的政治-宗教中心,其力量来自宗教力量(因为缺乏政治力量),那么就不能在多个地方崇拜独一的神。也就是说,在圣经的一神教中,统一性的因素比"在任何地方"的抽象因素更重要,后者是后来的哲学性因素,源于圣殿的毁灭。

这是犹大一神教出现的相反解释。游牧部落及其传统的统一需求并没有创造出圣经及其风格——而是创造了一神教本身。实现政治统一的需求创造了意识形态性的崇拜统一,作为自上而下强制实施的统治性崇拜统一的替代——因为当没有政治力量时,就会有意识形态。
未来哲学